医美机构声称额外收费是因为项目升级,这种说法合理吗?
发布时间:2025-04-08

医美新规核心要点解析

最新修订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针对行业乱象提出系统性规范,其中明确要求医美机构须严格遵循诊疗范围备案制度,所有服务项目需在核准科目及技术目录内开展。新规强调,机构不得以“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等名义擅自增设未备案项目,或通过拆分服务环节变相提高收费。同时,机构须在显著位置公示执业许可证、主诊医师资质及价目表,确保收费透明化。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将擅自扩大诊疗范围列为重点监管行为,明确界定超出备案内容的操作均属违规。这些条款的细化,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据。

项目升级收费是否合法

医疗机构以项目升级为由增收费用的合法性需结合《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具体判定。根据规定,医美机构开展诊疗项目前需向卫生行政部门完成备案,并在核准范围内提供服务。若升级后的项目属于新增诊疗内容且未完成备案程序,则涉嫌擅自扩大诊疗范围,其收费行为即构成违规。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项目技术确有更新,收费调整也需以备案变更为前提,且价格变动应在服务前明示告知消费者。实际操作中,部分机构可能利用“升级”概念模糊未备案项目与原有服务的界限,消费者可通过核查机构公示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备案目录进行初步辨别。

擅自扩大诊疗属违规行为

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疗美容机构必须严格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和备案项目开展服务。若机构在未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增加激光治疗、注射填充等超范围诊疗项目,或对已备案项目的操作方式、使用设备进行实质性变更,均属于违法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诊疗范围的界定不仅包括项目类别,还涉及技术难度和风险等级。例如,某机构原备案仅包含基础皮肤护理,却违规开展高频电刀手术等高危项目,即构成“扩大诊疗范围”。消费者可通过卫生部门官网或现场公示栏核对机构执业许可证标注的许可项目,若发现实际服务与备案不符,应及时保留收费凭证、项目说明等证据,并向属地卫生监督机构反映。实际操作中,部分机构以“升级”为名模糊项目性质,需结合具体技术参数和收费标准综合判断其合规性。

未备案项目风险警示

未备案项目的开展是医疗美容行业的高危行为之一。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机构开展的所有诊疗项目均需在卫生行政部门完成备案登记,并在执业场所公示具体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擅自实施未备案项目不仅违反行政管理要求,更可能涉及超范围执业,导致操作流程缺乏规范、设备消毒不达标等安全隐患。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机构通过包装新概念或模糊项目名称,将未备案项目伪装成“升级服务”,实则规避监管审查。消费者在接受服务前,可要求机构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备案项目清单,核对实际开展项目是否与备案信息一致。若发现机构存在刻意隐瞒或虚假宣传行为,其收费行为已构成违规事实,消费者有权拒绝支付并保留证据进行举报。

消费者如何核查机构资质

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备案是首要核查项。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正规机构需在显著位置公示证照信息,消费者可通过现场查看或登录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询备案状态。重点核验机构许可的诊疗范围是否包含具体医美项目,例如注射类、手术类等细分领域需单独备案。若机构宣称使用"新型技术"或"升级服务",需同步确认其是否在原有备案基础上完成变更登记。此外,医师资质同样关键,可通过医师资格证编号在"医师执业注册信息查询系统"验证其执业类别与范围,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备案资格。对于未公示证照或含糊其辞的机构,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避免选择资质存疑的服务提供方。

维权举报途径全解析

当消费者遭遇医疗美容机构以“项目升级”为由违规收费时,可依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采取多维度维权措施。首先,可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书面投诉材料,需明确标注涉事机构名称、违规项目及收费凭证等关键信息。其次,通过全国12315平台或拨打属地市场监督热线进行线上举报,系统将自动转交至监管部门处理。若涉及未备案项目擅自扩大诊疗范围,消费者可同步向卫生健康委员会申请调取机构备案记录作为证据。值得注意的是,维权过程中需妥善保存服务合同、付款凭证及沟通记录等原始材料,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律师介入。对于跨区域或情节复杂的案件,建议通过司法途径提起诉讼,要求机构退还违规费用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识别违规收费关键要点

消费者在判断医美机构是否存在违规收费行为时,需重点核查三个核心维度。首先,确认收费项目是否与备案项目诊疗范围严格对应,若机构以项目升级为名新增服务内容,需查验其是否完成法定备案程序。其次,关注收费依据的透明度,依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所有项目及价格调整均需通过书面告知或公示形式明确,口头解释或模糊表述均不符合规范。此外,若发现服务内容涉及激光美容注射填充等高风险操作却未在机构资质中体现,则可能属于擅自扩大诊疗范围。实际操作中,消费者可通过比对合同条款、收费清单与备案信息,锁定违规证据链,为后续举报维权提供有效支撑。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可忽视

在医美服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始终是法律保障的核心。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机构不得以项目升级收费为名模糊价格构成,所有服务内容及费用调整均需通过备案审核并明示告知。实践中,部分机构通过包装话术将擅自扩大诊疗范围与技术创新混淆,实则可能涉及违规操作。消费者可通过核查机构公示的诊疗科目备案表,对比实际开展项目是否超出许可范畴。若发现未备案项目或价格体系不透明,留存沟通记录与收费凭证将成为维权举报的关键证据。与此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持续强化,为消费者构建了多层次权益保障网络。

结论

从《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监管框架来看,医美机构以“项目升级”为由新增收费是否合规,关键在于其升级内容是否属于合法备案的诊疗范畴。若机构通过擅自扩大诊疗范围或开展未备案项目实现所谓“升级”,本质上已构成违规操作。消费者在接受服务前,应主动核查机构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备案信息,明确服务项目的合规性。当遭遇不合理收费时,可依据管理办法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证据材料进行举报维权。监管部门对违规收费行为的查处与公示,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震慑,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财产权的制度性保障。

上一篇:医美机构在合同中未明确列出所有费用,事后要求额外收费是否构成欺诈?
徐律师 高级律师
擅长争议解决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深度法律服务,丰富的办案经验,团队累计服务超500家,诉讼标的额逾50亿元。
法律百科
医美合同 美容纠纷 整容失败 医疗事故 医美赔偿 美容机构 整容修复 医美效果 手术风险 后遗症 医疗侵权 医美保险
法律难题 专业解忧
回复及时,响应迅速
咨询即时响应,高效解决法律难题
专业服务,精准解决
资深律师团队,提供定制化法律方案
一对一服务,隐私保障
专属律师对接,严格保护用户隐私
立即咨询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咨询热线: